正规实盘杠杆平台排行
正规杠杆平台排行

线上配资炒股公司 “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教育部:警惕“高价辅导”陷阱

106次浏览

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高价”志愿填报指导服务,教育部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谨慎对待市面上的各类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切勿轻信“高价”指导咨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志愿填报风险。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梳理汇总了近几年志愿填报市场上的一些典型问题,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防范。

一、“内部数据”并不神秘

一些机构或个人宣称拥有所谓的“内部大数据”,能够“精准定位”,确保考生进入心仪的专业,从而诱导考生和家长购买高价服务。经核实,这些数据并不准确,甚至存在误导性,多名考生因信赖此类数据而填报失误。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和近年来各高校录取分数情况,市面上的咨询机构或个人所使用的参考数据均通过该公开渠道搜集汇总。但由于一些咨询机构和个人对招生批次、招生政策没有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在使用这些数据时存在盲区和误区,反而对学生和家长产生误导。

二、“专家团队”并不专业

一些机构打出“高考志愿规划师”“权威专家团队”等旗号,以此增加自己的权威性,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并无相关资质和经验,有的甚至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总部提供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辅导。家长购买这些机构的服务不仅花了冤枉钱,而且可能报错志愿。

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今年,各地各高校都组织了各类免费的线上线下招生咨询活动,并加强对高三年级班主任的培训,组建专门的工作队伍,为考生和家长提供细致周到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同时,高考志愿填报是高中毕业生的“最后一课”,填报志愿的过程,本身也是考生认识自我、规划未来的重要一步。考生应依据自身的高考成绩、兴趣志向以及高校的招生政策,自主合理填报,规划好个人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之路,切莫简单交付于某个机构或个人。

三、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除兖矿能源外,设计总院、广联达、西部矿业等多股也受近期披露的年报高增业绩或分红公告而股价走强。截至今日(3月27日)发稿时,两市共有近350家公司披露分红预案,从现金分红比例角度统计,每10股派10元及以上个股达31只,占比近9%。其中,永兴材料、兖矿能源、大全能源、联动科技四股分红比例居前,其每10股均派超30元,此外,奕瑞科技、爱美客、中国神华等股也表现“慷慨”。

目前线上配资炒股公司,上市公司2022年报陆续落地,截至今日发稿时,累计已有1400余股披露年报或快报,整体披露率近三成。其中,近半个股去年业绩(归母净利润)实现盈利且同比正增长。具体来看,上海谊众以36.7倍的业绩增速暂列“增速王”,融捷股份、吉翔股份、普源精电分别同比增长34.7倍、28.9倍、24.7倍,此外,爱旭股份、宇晶股份、银河电子业绩增速也均在10倍以上。

1)从库存去化角度看,石油、煤炭等前期资本开支没有明显扩张的行业产成品金额处在历史低位,家具、印刷、通用设备、医药制造、纺织、交通运输等行业低于2010年以来50%分位数水平,库存去化较充分。

目前,AI概念已成为市场时下热门题材,受此催化,以计算机、传媒、通信、电子为代表的TMT概念共识持续凝聚,收获主力、北向、杠杆资金共同关注,成为市场最为“火爆”的方向之一,此外,医药、教育、零售等“AI+”相关板块也一度表现活跃,同时,相关个股也迎来“爆发式”上涨。不过,随着其概念股连日走出亮眼行情,板块成交拥挤度也逐步攀升。

一些机构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收取高昂的服务费用,且定价不透明,服务内容“看人下菜”,存在价格欺诈的嫌疑。某机构推出高达数万元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服务,声称可以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但多名家长反映只是简单地提供一些通用的填报建议,服务内容与实际宣传严重不符,且收费畸高,感觉受到欺骗。

教育部指导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服务专项治理,持续整治高价收费、虚假和夸大宣传、恶意曲解政策、实施欺诈、传播不良导向等市场乱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考生和家长也要注意甄别,立足自身实际理性填报,切勿盲目消费、冲动消费。

四、渲染焦虑过度营销

一些志愿填报指导机构过度强调某些专业的就业前景,制造“热门专业”的假象,甚至发布所谓的“专业排名”,以此来吸引考生购买服务。这种“专业决定论”,刻意渲染出焦虑氛围,而背后的真实目的还是兜售课程、贩卖咨询服务,以此牟利。有的考生听信这类指导,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结果入学以后,发现自己根本就不喜欢、不适合所报考的专业。

目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加强通识教育,注重厚基础、宽口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校均制定了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为学生入校后提供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许多高校还推行辅修专业制度,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考生和家长不必对专业选择过分焦虑,“热门专业”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只有与兴趣和志向匹配的专业,才能实现个人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相较于考虑一时的专业“冷热”,学生更应该将目光聚焦于自身,结合个人志趣与自身所长,追寻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随机内容